定鞭藻:中生代王者藻类的末路
引言
提起中生代,很多人脑中立刻就会想起那些高大威猛的恐龙。作为一类家喻户晓的古生物,恐龙在中生代长达一亿多年的霸业总是为人津津乐道,而它们在白垩纪末大灭绝中的遗憾退场也总是令人惋惜。好在,还是有一支恐龙的后裔——鸟类得以幸存,并在新生代重新繁盛了起来,直至今日。
但是,有一类生物与恐龙的命运非常相似,却鲜有人知。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么一个问题:白垩纪($\text{Cretaceous}$)作为中生代最后一个纪元,它到底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?
其实无他,白垩($\text{chalk}$)是一种颜色雪白、内部多孔而极易粉碎的特殊石灰岩,这种岩石绝大多数都形成于这一纪元。在欧洲部分地区,这种岩石甚至可以在海边堆成高达上百米的悬崖,比如英吉利海峡边著名的多佛白崖,最高处约 $110$ ...
当一个人分别吃掉一勺世界上已知最辣,最苦,最甜,最咸,最酸的东西,他吃掉哪一勺存活几率最大?
浅看了一下,已经有很多人回答了这些物质是什么,但似乎没有人详细地说明这些物质该如何合成。毕竟实践才能出真知,那么在下文中,我将向你介绍这几种物质的全合成方法,以及吃了它们之后会发生什么。
观前提示:我强烈不建议任何人为科学而献身,所以把这篇文章当作一个纯粹的科普即可,千万不要模仿!
最苦:苯甲地那铵糖精盐
出于延续该项目的考量,我刻意调换了题设的顺序,将“最苦”提到了最前面(往下看就知道为什么了)。你或许已经听说,世界上已知最苦的物质是苯甲地那铵($\text{Denatonium}$)。这个名称广为流传,但它实际上只是个阳离子,而阴离子也会影响苦味,所以这一说法并不准确。完整地说,世界上已知最苦的物质是苯甲地那铵糖精盐。
(补充说明:由于成本等问题,实际更加常见的似乎是苯...
中阳虫:“小太阳”的生存之道
1. 引言
如你所见,这是一类极不知名的生物,以至于整个中文互联网都几乎无法找到关于它的详细介绍(写完这篇之后算是有了)。即便是在学术界,它们也少有人关注。而在体型、种类、生存能力等各个方面,它们的表现都可谓中规中矩,正好印证了它们的名字——中阳虫($\text{Centrohelid}$)。
(上图:棘胞虫($Acanthocystis$),属中阳虫门针胞虫目,具有绵密的尖刺,广泛分布于淡水之中)
(上图:刺日虫($Raphidiophrys$),属中阳虫门刺日虫目,常见于淡水中)
(上图:翼阳虫($Pterocystis$)的风干细胞照片,属中阳虫门翼阳虫目。其名称来源于特征性的翼状鳞片)
虫如其名,虽然个头只有几十微米大,但长得确实像一个小太阳。它们大多数淡...
后滴虫:厌氧的真核生物,打破演化常识的远古幽灵
1. 引言
如果你研究过真核生物的早期演化,就一定会注意到这么一类生物:后滴虫($\text{Metamonads}$)。它真可谓是真核生物中最神秘的类群之一,科学家们为它的身世打了十几年的嘴炮,却依然没有达成共识。但大家都承认,后滴虫的系统发育位置研究极为重要。
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我们相信在这个远古幽灵的身上,潜藏着解开真核生物早期演化之谜的钥匙。
(上图:披发虫($Trichonympha$),属副基体门披发虫纲,是许多蜚蠊目昆虫的肠道共生虫,帮助它们消化纤维素)
(上图:副三鞭虫($Paratrimastix$),属前轴柱门副三鞭虫目,自由生活于淡水淤泥之中)
(上图:阴道滴虫($T.~vaginalis$),著名的人类寄生虫,依靠性行为传播,属副基体门毛...
彩虹收集计划:用铜元素造就一条彩虹
所谓化学······乃通过组合那些平平无奇的物质,创造出惊为天人的奇迹。
——【英】波义耳(存疑),近代化学奠基人,$1627-1691$
引言
化学中最为纯粹、朴素的美,并不来自神奇的微观结构、复杂而精密的计算,或者各种令人眼前一亮的理论,而是来自于物质本身的绚丽色彩。或许在很久以后,脑海中那些曾滚瓜烂熟的知识都会被逐渐淡忘,但我永远都会记得那天化学课上,老师掏出的那一大块硫酸铜($\ce{CuSO4}$)晶体给我带来的震撼。
(上图:几大块堪比蓝宝石的硫酸铜晶体,图片来源:@H2元素实验室)
渐渐地,随着知识越学越深,这种神秘的蓝色终究是成为了脑海中的理所当然,最初的那种感觉也便荡然无存了。但是,利用这些知识,我们便可以制得更多美丽的物质,进而弥补这种缺憾。
于是,...
热力学简述:从能量守恒到宇宙热寂
引言
热力学的确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。从亿万年前动物的远祖进化出冷热感知,到远古时代人类与火的邂逅,到文艺复兴之后燃素说、热质说的兴起与崩溃,再到经典热力学大厦的落成,最后到非平衡态热力学如同新星般冉冉升起,热力学始终陪伴着人类的历史。虽然在名义上是物理学的分支,但它的触角早已遍布科学的各个领域。诸如传热学、化学热力学之类的学科都不过是这个庞大帝国的一方诸侯罢了。
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,热力学中的许多概念已经深入人心。能量守恒早已成为所有人的常识(一些民科除外),更别提那个常年在各路科普中叱咤风云的“熵”,还有在各种科幻作品中反复提及的“宇宙热寂”。它们到底是什么?有人由此断言人类文明,甚至是整个宇宙都终将灭亡;但也有人说,生命因为熵增而产生。这些论断究竟可不可信?
在这篇文章中...
化学杂谈:极毒物质的排名与故事
1.引言
提起“毒”这个字,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?是砒霜(化学名三氧化二砷,$\ce{As2O3}$)、氰化钾($\ce{KCN}$)还是硫酸亚铊($\ce{Tl2SO4}$)?古往今来,这些化学毒物在各种谋财害命的事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令人谈之色变。
(上图:$\ce{As2O3}$ 在常温下的二聚结构 $\ce{As4O6}$,与对应的磷化合物类似)
上述三种毒药中,最毒的当属氰化钾,大约 $6mg/kg$ 就可以置人于死地。理所当然的,它们被归入了“剧毒物质”。但是,随着研究的推进,人们发现还有许多物质的毒性凌驾于其之上。于是,科学家们在“剧毒”之上又加了一个新等级:极毒物质。
想要成为极毒物质,标准自然是很高的——必须达到口服 $5mg/kg$ 致死(注射、皮肤吸...
关于维生素B12全合成的详细解析
谨以此文,纪念维生素B12被人类发现90周年。
注:如果本文中有任何错误或疏漏,请务必联系作者或在评论中写出。不胜感谢!
1.前情提要
维生素B12($\text{Vitamin~B12}$,又名钴胺素,缩写 $\text{VB12}$),这种物质(其实严格来说是一类物质)如今早已家喻户晓。作为唯一一种含有金属元素的维生素,其中心的 $Co$ 原子赋予了它鲜红的色彩,也让它有了一个别称:红色维生素。
巧合的是,鲜红的维生素B12最重要的作用之一,就是为我们的身体制造鲜红的血液。具体来说,维生素B12是一种辅酶,参与红细胞的制造与成熟,也参与某些氨基酸(如蛋氨酸)和胸腺嘧啶在体内的合成。总之,它在人体内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,是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不可或缺的物质。
同时,维生素...
共计 38 篇文章,5 页。